{}{}
这是一个绝佳的时代,苹果、谷歌和微软分别打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态系统,有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致力于实现各种智能设备的创意,借助成熟的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网络环境相对健全,生物检测技术突飞猛进作为保障,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扩展了网民的想象力,梦想着可穿戴设备的便民已是大势所趋。然而,重新审视可穿戴智能设备,它们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问题,决定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定位:是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智能穿戴配件?根据目前国内已发布的产品来看,大部分仍使用物理传感器来实现简单的计步、运动量计算以及基础推送等功能。即使像Google Glass这样的产品也只是复制了智能手机和PC在互联网上所能实现的功能,数据最终仍需依附于智能手机和PC,穿戴设备只是一个附属品,亦可称其为影子。周航易到用车的CEO表示对
持悲观态度:“我们需要的是智能穿戴设备,而不是‘穿戴式手机’,发送电子邮件、推送信息、拍照都不应该是穿戴设备的主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来说,如果仅仅复制手机上的服务,那么它就无法替代智能手机,反而可能被智能手机所取代。这会导致该设备面临尴尬的局面——没有独特的卖点,成为可有可无的产品,从而使其市场空间难以预估。
果壳电子公司首席执行官顾晓斌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不应只是作为配件。即将推出的Bambook智能手表将搭载Android 4.1操作系统,可以独立于智能手机运行。顾晓斌表示,未来智能手机的屏幕将继续变大,而手表等小屏幕设备将承担起原先智能手机的功能。届时,大屏幕手机和手表的组合将成为一种优秀的选择。
,咕咚网的CEO申波认为,将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手机配件的定位是非常不错的,无须独立成一体。申波透露,目前咕咚网推出的智能手环已经销售了数万件。
无论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都达成了共识:可穿戴设备应该融合生物传感技术,将人体作为一种输入甚至输出的途径。最终,通过自身或手机应用程序连接至互联网,以避免传统电子产品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与智能手机独立的核心价值。
红海:手腕上的数据争夺战
在提到Google Glass时,神念科技中国区总裁张彤开玩笑说,之前有一个媒体计划做一个关于Google Glass的对比评测活动,但在邀请嘉宾时却找不到任何人愿意支持Google Glass。目前网络上已有大量关于Google Glass的评测,用户体验和习惯成为了最受批评的两个方面。张彤表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会有诸多可能性,不仅限于手表、眼镜和腕带等产品,还包括腰带、衣服等等。然而,可穿戴设备面临的用户门槛是使用习惯上的挑战。眼镜虽然是可穿戴设备之一,但无法代替手机,只是一种附属品。同时,对于用户而言,培养长期使用习惯也是一个难题。周航认为手腕是最合适的位置,用
表示。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尤其是手腕配饰领域。颇受欢迎的产品包括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咕咚手环、MYO、Bambook智能手表、W/ME等各种手环。除了Google Glass,这些产品也是讨论度最高的。「x」、「n」、「n」、「x」手腕设备是饰品和手表之间自然的过渡,对用户而言无需刻意培养习惯,同时随着苹果iWatch的推出,以及各种手腕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一场手腕市场的竞争正在悄悄酝酿,而背后实际上是大数据的争夺。李宏辉用“人体的物联网”来形容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利用传感技术可以检测用户的体温、血压、心率等数据。当用户长时间佩戴这些设备时,传感器会持续记录数据并上传至云端,从而形成个人的身体数据库。如果有成千上万人都使用这些设备,这些数据就能形成大数据集,经过分析反馈,将会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技术发展太快,而电池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因电池问题烦恼不已,而现在这个噩梦也将开始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智能设备的硬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电池技术却长期未有重大突破。例如,Google Glass因为仅支持五六个小时的电池续航而备受质疑。此外,对于体积更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电池的体积和容量问题尤为突出,常常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电池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著得多。加拿大初创公司Thalmic Labs近日发布了新款产品MYO腕带,利用人体肌肉运动所产生的生物电变化,判断佩戴者的意图。MYO腕带通过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再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了手势控制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各种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掌控。
,而W/Me智能手环则可以利用医疗传感器来分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并且具备手机查找、消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神念科技是一家位于硅谷的生物传感技术公司,他们能够辨识大脑电波信号并将其应用于硬件控制。目前,他们已成功实现了对轨道玩具车、LED灯等设备的控制。李宏辉表示,未来智能设备将能够利用云端技术和大数据计算来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反馈。例如,当人感到疲劳时,设备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帮助人们恢复活力。无线充电技术却不再备受关注,在实际使用中并不那么方便。用户需要特殊设备,而且普及程度并不能满足可穿戴设备的需求。
机会:普通创业者无法承担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涵盖了传感器技术提供商、硬件供应商、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多个环节。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是一种融合了云技术和大数据的互联网产品,因此,由互联网公司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或许更能符合行业发展规律。李宏辉认为,互联网公司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容易快速吸引用户,引导新的消费浪潮。相比之下,硬件厂商的行业影响力非常有限,缺乏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产品的经验,难以开发出太多的应用,因此在这方面并没有优势。「x」「n」「n」「x」。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早已闻到了机遇的气息,天使投资人、航班管家资本家王江投资了一家名为“大麦健康网”的可穿戴设备初创企业,其主打产品是一款智能计步器。王江表示,在这个领域创业,团队需要懂硬件的人、善于整合资源的人、能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人,以及与互联网产品运营和设计相关的人员。{X}
周航直言,创业开发可穿戴设备需要团队综合能力和资金要求较高,目前对普通创业者来说还不太可行。周航认为,运动领域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前景不容乐观。在中国,真正坚持热爱运动的人并不多,以运动为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在用户失去新鲜感后很可能被抛弃。
回忆起2011年开始,大量互联网公司涌入手机行业,结果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形成了“红海”局面。可以预见,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将有许多创业者、互联网公司和软硬件厂商加入这场竞争。在另一方面,产品定位、用户习惯、产业链整合等因素将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挑战。同时,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也受到电池和充电技术方面的瓶颈问题的困扰。毫无疑问,这类产品未来将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当前看来,实现梦想的难度似乎太大,现实的困难却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