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穿戴设备一直是热门话题,在最近结束的CES上更是大放异彩,国际国内电子产品厂商都在加快脚步紧跟这一潮流。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之一的可穿戴设备将在物联网时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PC、平板和智能手机也将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28331]]
Gartner半导体与电子***分析师邓雅君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膨胀,Gartner半导体与电子***分析师邓雅君认为可穿戴设备不是一个单一的设备,它是由很多不同方面加起来的总和。Gartner不仅将智能眼镜等新兴设备归于可穿戴设备当中,还把早已出现多年的蓝牙耳机等传统设备也归于其中。邓雅君解释道,由于蓝牙耳机通过与手机连接实现了网络连接,同时,还可实现多种功能,所以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可穿戴设备。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5亿。而到2016年,由中国厂商生产的穿戴式设备将超过1亿台,且大部分售价将低于50美元。
以Nike+ FuelBand,谷歌眼镜以及苹果手表为中国硬件厂商带来了启发,从而推出仿制的穿戴式产品,并以较低的价格在全球市场进行销售。尽管穿戴式设备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许多中国厂商已经开始推出一些非常低价的产品了,例如售价79元(12美元)的小米手环,售价299元(47美元)的inWatch Pi,以及售价188元(30美元)的阿巴町儿童手表手机插卡腕表定位智能手环。这些产品与全球性品牌的产品 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其较低的定价却能吸引更为广阔的消费群体。
未来,穿戴式市场将极有可能重复之前中国手机与平板市场的增长历史。白牌厂商将利用半导体厂商的参考设计在短期内推出低价的仿制产品。除了传统的白牌电子产品制造商,许多中国的初期和创业型公司也对穿戴式设备市场充满兴趣,从而将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硬件提供商激进的产品战略将进一步推动穿戴式设备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采用。互联网公司、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将利用中国本土的供应链能力以及高性价比的硬件平台,创造出贴近用户需求的、具有附加价值的服务以及其他商机。低价的穿戴式设备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将会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关注的焦点。
Gartner建议可穿戴设备厂商要找准自己的机会在哪里,不是全部都自己来做,需要有合作伙伴。在互联网的世界现在已经错综复杂,即使是对手,也需要大家一起去合作。
此外,邓雅君指出可穿戴设备厂商一定要同时考虑到硬件和服务,如果只做硬件的话,这个市场规模就太小了。可穿戴设备厂商追求的应该是产品的高价值,而不是产品的低价格。只有真正贴近用户需求、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使可穿戴设备市场健康的发展起来。而商业上的应用,才是可穿戴设备给市场带来的真正价值。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在未来,可穿戴设备一定要与更为广阔的物联网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整个市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