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彩斑斓的物料堆中准确无误地抓取目标货物、将零散的快递箱盒有条不紊地码放整齐、搭载电池模组在汽车组装生产线上游刃有余地实现装配……
工业机器人灵活工作,少不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近日,在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小巨人”企业梅卡曼德实验室里,人民网“行进中国”北京调研采访团看到了各具特色的机器人AI“眼睛”。它们看似简单,却都有世界领先的看家本领——有的能在强光下精准识别反光物,有的可以清晰辨认透明边缘,还有的可以轻松分辨混杂在一起形状各异的大小物体。
从20世纪90年代初简单的光电传感器,到21世纪初2D视觉系统的普及,再到今天3D视觉与AI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的“眼睛”不仅越来越明亮,还学会了思考与判断。
与欧美日韩等传统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在3D视觉与AI融合的道路上展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显示,在移动机器人引导应用中,我国内资初创型3D视觉厂商处于领先地位。
AI“眼睛”在中国顺利成长,得益于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空间。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工业智能化号角,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近两年市场份额已超过全球一半。在此期间,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突破性的进步,梅卡曼德、商汤、极智嘉等一系列专注于“AI+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过对AI算法的加强投入,实现快速成长。
在国内落地成熟后,AI“眼睛”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凭借自主研发的AI视觉算法等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海外斩获了不小的份额。“过去几年我们的国内外业务同时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海外营收更是每年翻倍,今年海外业务占比预计会超过50%。”梅卡曼德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短短十几年间,AI“眼睛”就完成了从“0”到“1”的进化,并逐步看向世界。
如今,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浪潮,为机器视觉的更广泛应用铺设了一条全新的高速公路。据了解,目前,通用视觉大模型赋能下的机器人,正在逐步发展出具备与人类自然语言交互的能力,可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适应更多样的环境,从而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与时代浪潮共舞,AI“眼睛”的故事未完待续,精彩可期。(刘红、崔东、赵竹青、黄盛、王晓啸、董兆瑞)